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丞相隗状王绾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秦权拓本,秦量拓本,秦平阳斤拓本。)
王绾等议帝号 战国末至秦 · 始皇帝
 出处:全秦文
去泰著皇,采上古帝位号,号曰皇帝
他如议(《史记。秦始皇本纪》)
议帝号 秦 · 王绾
 出处:全秦文
昔者五帝,地方千里,其外侯服夷服,诸侯或朝或否,天子不能制。
陛下兴义兵,诛残贼,平定天下,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自上古以来未尝有,五帝所不及。
臣等谨与博士议曰:古有天皇,有地皇,有泰皇泰皇最贵。
臣等昧死上尊号,王为泰皇,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曰朕(《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御史大夫劫、廷尉斯等皆曰。)
议封建 秦 · 王绾
 出处:全秦文
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
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史记·秦始皇本纪》:丞相绾等言,始皇下其议。)
议刻金石 秦 · 李斯
 出处:全秦文
秦王兼有天下,立名为皇帝,乃抚东土,至于琅邪
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母择,丞相隗林、(当作隗状。颜之推云隋得秤权,有丞相隗状、王绾二人列名。王劭亦云然。案《钟鼎款识》平阳斤及今所见秦权皆云状、,无作林字者也)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大夫赵婴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曰:「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暴乱,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
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
其身未殁,诸候背叛,法令不行。
今皇帝并一海内,以为郡县,天下和平。
昭明宗庙,体道行德,尊号大成
群臣相与诵皇帝功德,刻于金石,以为表经(《史记·秦始皇纪》。案《史记》以此议连属《琅邪刻石颂》之下,今颂碑见存,五夫二杨樛后,便刻二世诏书,验知此议当有别石,不得与颂同碑,故分录之。)
徐陵王琳首书 北齐 · 朱玚
 出处:全北齐文卷八
窃以朝市迁贸,时传骨鲠之风;
历运推移,间表忠贞之迹。
故典午将灭,徐广为晋家遗老;
当途已谢,马孚称魏室忠臣。
用能播美于前书,垂名于后世。
梁故建宁,洛滨余胄,咱州旧族,立功代邸,效绩中朝,当离乱之辰,总方伯之任。
尔乃轻躬殉主,以身许国,实追踪于往彦,信踵武于前修。
而天厌梁德,尚思匡继,徒蕴包胥之念,终遘苌弘之眚,洎王业光启,鼎祚有归,于是远迹山东,寄命河北
虽轻旅臣之叹,犹怀客卿之礼,感兹知己,忘此捐躯,至使身没九原,头行万里
诚复马革裹尸,遂其平生之志;
原野暴骸,全彼人臣之节。
然身首异处,有足悲者,封树靡卜,良可怆焉。
□早簉末僚,预参下席,降薛君之吐握,魏公之知遇,是用沾巾拭袂,痛可识之颜,回肠疾首,切犹生之面。
伏惟圣恩博厚,明诏爰发,赦王经之哭,许田横之葬,虽刍贱,窃亦有心。
寿阳,颇存遗爱;
曾游江右,非无余德。
比肩东阁之吏,继踵西园之宾,愿归元彼境,还修窀穸。
庶孤坟既筑,或飞衔土之燕;
丰碑式树,时留堕泪之民。
近故旧王绾等已有论牒,仰蒙制议,不遂所陈。
昔廉公告逝,即肥川而建茔或;
孙叔云亡,仍芍陂植楸槚。
由此言之,抑有其例。
不使寿春城下,惟传报之人;
沧洲岛上,独有悲田之客。
昧死陈祈,伏待刑宪(《北齐书·王琳传》,《北史·王琳传》,《文苑英华》六百九十三)
封建论 隋末唐初 · 李百药
 出处:全唐文卷一百四十三
臣闻经国庇民。
王者之常制。
尊主安上
人情之本方。
思阐理定之规。
以宏长代之业者。
万古不易。
百虑同归。
然命历有赊促之殊。
邦家有理乱之异。
遐观载籍。
论之详矣。
咸云周过其数。
秦不及期。
存亡之理。
在于郡国。
周氏以鉴夏殷之长久。
遵黄唐之并建。
维城磐石。
深根固本。
虽王纲弛废。
而枝干相持。
故使逆节不生。
宗祀不绝。
秦氏背师古之训。
弃先王之道。
践华恃险。
罢侯置守。
子弟无尺土之邑。
兆庶罕共理之忧。
故一夫号呼。
七庙隳圯。
臣以为自古皇王。
君临宇内。
莫不受命上元
飞名帝箓。
缔搆遇兴王之运。
殷忧属启圣之期。
魏武携养之资。
汉高徒役之贱。
非止意有觊觎。
推之亦不能去也。
若其狱讼不归。
菁华已竭。
帝尧之光被四表。
大舜之上齐七政。
非止情存揖让。
守之亦不可固焉。
放勋重华之德。
尚不能克昌厥后。
是知祚之长短。
必在天时。
政或盛衰。
有关人事。
宗周卜世三十。
卜年七百。
虽沦胥之道斯极。
而文武之器犹存。
斯则龟鼎之祚。
已悬定于杳冥也。
至使南征不返。
东迁避逼。
禋祀如线。
郊畿不守。
此乃陵夷之渐。
有累于封建焉。
暴秦运短闰馀。
数钟百六
受命之主。
德异禹汤。
继世之君。
才非启诵。
借使李斯王绾之辈。
咸开四履。
将闾子婴之徒。
俱启千乘。
岂能逆帝子之勃兴。
抗龙颜之基命者也。
然则得失成败。
各有由焉。
而著述之家。
多守常辙。
莫不情忘今古。
理蔽浇淳。
欲以百王之季。
行三代之法。
天下五服之内。
尽封诸侯。
王畿千乘之间。
俱为采地。
是则以结绳之化。
行虞夏之朝。
用象刑之典。
治刘曹之末。
纪纲弛紊。
断可知焉。
锲船求剑。
未见其可。
胶柱求音。
弥所多惑。
徒知问鼎请隧
有惧勤王之师。
白马素车
无复藩篱之援。
不悟望夷之衅。
未甚羿浞之灾。
既罹高贵之殃。
宁异申缯之酷。
此乃钦明昏乱。
自革安危。
固非守宰公侯。
以成兴废。
且数世之后。
王室浸微。
始自藩屏。
化为仇敌。
家殊俗。
国异政。
强淩弱。
众暴寡。
疆埸彼此。
干戈日寻。
狐骀之役。
女子尽髽。
崤陵之师。
只轮不返。
盖略举一隅。
其馀不可胜数。
陆士衡方规规然云。
嗣王委其九鼎。
凶族据其大邑
天下晏然。
以治待乱。
言之谬也。
而设官分职。
任贤使能。
以循良之才。
膺共治之寄。
刺郡分竹。
何代无人。
至使地或呈祥。
天不爱宝。
民称父母。
政比神明。
曹元首方区区然称。
与人共其乐者。
人必忧其忧。
与人同其安者。
人必拯其危。
岂容委以侯伯。
则同其安危。
任之牧宰。
则殊其忧乐。
言之妄也。
封君列国
藉庆门资。
忘其先业之艰难。
轻其自然之崇贵。
莫不世增淫虐
代益骄侈。
自离宫别馆。
切汉淩云。
或形人力而将尽。
或召诸侯而共落。
陈灵则君臣悖礼。
共侮徵舒。
卫宣则父子聚麀。
终诛寿朔。
乃云为已思治
岂若是乎。
内外偫官。
选自朝廷。
擢士庶以任之。
澄水镜以鉴之。
年劳优其阶品
考绩明其黜陟。
进取事切。
砥砺情深。
或俸禄不入私门。
妻子不之官舍。
颁条之贵。
食不举火。
剖符之重。
衣惟补
南郡太守
敝布裹身。
莱芜县
尘生甑
专云为利图物。
何其爽欤。
总而言之。
爵非世及。
用贤之路广。
民无定主。
附下之情不固。
此乃愚智所辩。
安可惑哉。
至如灭国杀君。
乱常干纪。
春秋二百年间。
略无宁岁。
次睢咸秩。
遂用玉帛之君。
鲁道有荡。
每等衣裳之会。
纵使西汉哀平之际。
东洛桓灵之时。
下吏淫暴。
必不至此。
为政之道。
可一言以蔽之。
伏惟陛下握纪御天。
膺期启圣。
救亿兆之焚溺。
扫氛祲于寰宇。
创业垂统。
配二仪以立德。
发号施令。
妙万物以为言。
独照宸衷。
永怀前古。
将复五等而修旧制。
建万国以亲诸侯。
窃以汉魏以还。
馀风之弊未尽。
勋华既往。
至公之道革。
况晋氏失驭。
宇县崩离。
后魏乘时。
华夷杂处。
重之以关河分阻。
吴楚悬隔。
习文学者。
尚长短纵横之术。
习武艺者。
尽干戈战争之心。
毕为狙诈之阶。
弥长浇浮之俗。
开皇在运。
因籍外家。
驱御偫英。
任雄猜之数。
坐移时运。
非克定之功。
年踰二纪。
民不见德。
及大业嗣文。
世道交丧。
先王人物。
扫地将尽。
虽天纵神武
削平寇虐。
兵威不息。
劳止未康。
自陛下仰顺圣慈。
嗣膺宝历。
情深致理。
综覈前王。
虽至道难名。
言象所绝。
略陈梗槩。
实所庶几。
爱敬蒸蒸。
劳而不倦。
大舜之孝也。
访安内竖。
亲尝御膳。
文王之德也。
宪司谳罪。
尚书奏狱。
大小必察。
枉直咸举。
以断趾之法。
易大辟之刑。
情必隐恻。
贯彻幽显。
大禹之泣辜也。
正色直言。
虚心受纳。
不简鄙陋。
无弃刍荛。
帝尧之求谏也。
宏奖名教。
敦劝学徒。
既擢明经于青紫。
将升硕儒于卿相。
圣人之善诱也。
偫臣以宫中暑湿。
寝膳或违。
请徙御高明。
营一小阁。
遂惜十家之产。
竟抑子来之愿。
不阴阳之感。
以安卑陋之居。
去岁凶俭。
普天饥馑。
丧乱甫尔。
仓廪虚空。
圣情矜悯。
勤加赈恤。
竟无一人。
流离道路。
犹且食啖藜藿。
乐彻簨簴。
言必悽动。
貌成臞瘠。
公旦喜于重译。
文命矜其即序。
陛下每见四夷款附。
万里归仁
必退思进省。
凝神动虑。
恐妄劳中国。
以求远方。
不籍万古之英声。
以存一时之茂实。
心切忧劳。
迹绝游幸。
每旦视朝。
听受无倦。
智周于万物。
道济于天下。
罢朝之后。
引进名臣。
讨论是非。
备尽肝膈。
惟及政事。
更无异辞。
才及日昃
必命才学之士。
赐以清闲。
高谈典籍。
杂以文咏。
间以元言。
一夜忘疲。
中宵不寐。
此之四道。
独迈往初。
实生民以来。
一人而已。
宏兹风化。
昭示四方。
信可以期月之间。
弥纶天壤。
而淳朴尚阻。
浮诡未移。
此由习之已久。
难以卒变。
请待琢雕成朴。
以质代文。
刑措之教一行。
登封之礼云毕。
然后定疆理之制。
议山河之赏。
未为晚焉。
易称天地盈虚。
与时消息。
况于人乎。
美哉言也。
大中改元南郊赦文 唐 · 宣宗皇帝
 出处:全唐文卷八十二
门下。执大象者。
导阴阳之和。帝率土者。
茂生植之化。粤自轩昊。
暨于唐虞。侧身皇阶。
虚己大位。悬金鉴之朗耀。
致玉烛之融明。惠中国以绥四方。
上元而育兆庶。所谓至德。
劳深企怀。朕先帝之眷求。
奉祖宗之成宪。获抚万国。
统和三灵。兢严丕构。
惕励神器。实赖昊穹嘉飨。
神祇降休。蛮夷戎狄之聿来。
鸟兽草木之咸若。真宰潜运。
元功启光。麦禾丰登。
兵革偃息。物不疵疠。
人无夭亡。发扬氤氲。
敷祐寡昧。夙夜祗戴。
吁谋经纪。尚惧德教之未宣。
黎元之未泰。贪虐之害政。
朋邪之败风。永念困穷。
思臻富庶。每兴赤子之叹。
不知黄屋之尊。爰因首正。
克举彝典。告受命之纂绪。
展严配之盛仪。柴燎升闻。
馨香殷荐。群祀昭答。
百神来享。精诚既达。
感庆良深。是用肆眚恤刑
改元建号。利时者不废。
便人者必行。俾覃在宥之恩。
以顺发生之气。与之更始。
咸使维新。可大赦天下。
会昌七年大中元年。自大中元年正月十七日昧爽巳前。
大辟罪巳下。罪无轻重。
巳发觉未发觉。巳结正未结正。
系囚见徒常赦所不原者。咸赦除之。
唯犯十恶五逆巳上及故杀人。并不在免限。
官典犯入己赃。兼情涉巨蠹。
及持仗行劫。纵不杀人。
并不在免限。左降官量移近处。
巳经量移者更与量移。如巳至刺史者。
刺史月限例处分。诸色官未复资者。
有司条疏闻奏。如复资者。
五品巳上中书门下速与处分。六品巳下依常调选。
丁忧去任。服阕日亦与量移。
如有亲故在上都。任所司陈状。
便与处分。不必更待本州府申请。
九月二十二日降郊礼敕后流贬。及引决妄称冤人等。
并重推覆囚徒。并不在此例。
别敕因责授降资正员官。及曾因痕累停免。
未经引用者。并与进改。
流人及降死从流者。与移近地。
如有收叙者。量才录用。
并僧尼道士移隶者。亦与放还。
其情状难容者。更不在量移及放还之限。
流贬人如巳亡殁。家口欲还。
及须归葬者。听随所便。
如缘葬事。幼弱饥穷。
不能自济者。委所在长吏量给棺榇。
优恤发遣。左降官流人先有官者。
如巳亡殁。各还本官。
亡官失爵痕累禁锢者。并从洗涤。
诸色流贬人。元敕内云虽逢恩赦不在量移限者。
去年五月五日赦文后巳经量移者。五千里外更与量移千里。
三千里外者更与量移五百里。情状难容者。
不在此限。常参官及诸色刺史
先停替及以病解免。并终制未授官者。
中书门下量才进拟。勿令稽滞。
国家与吐蕃。舅甥之好。
彼此无虞。自今后。
边上不得受纳投降人。并擒捉生口。
誓著山河。勋铭鼎鼐。
恩延后裔。义在劝人。
故尚父汾阳王太师太尉秀实司徒颜杲卿太师颜真卿许远张巡南霁云子孙中未经甄奖者。每家与一人正员官。
元和以来河朔节制。以土地朝者。
各与其家一子正员官。回鹘残寇。
尚虑窥边。诸道防秋。
固是常例。如或别有徵发。
久未放还。念其辛勤。
须议存恤。应缘回鹘别徵集防戍人等。
宜令中书门下节级量事赐物。仍即具数闻奏。
歉沴颇甚。巳议赈恤。
冀免流亡。自今巳后。
所在时雨稍愆。有伤农亩。
即仰长吏当时闻奏。如涉隐蔽。
节级处分。古者郎官出为邑宰
公卿外领郡符。所以重亲人之官。
急为政之本。自浇风兴扇。
此道稍消。颉颃清途。
便至显贵。理人之术。
未尝经心。欲使救百姓之艰危。
通天下之利病。不可得也。
朕为政之始。思厚时风。
轩墀近臣。盖备顾问。
如不周疾苦。何以膺朕访求。
自今巳后。谏议大夫给事中中书舍人未曾任刺史县令
及纵曾任有败累者。并不在进拟限。
守宰亲人。职当抚字。
三载考绩。著在格言。
贞元元和频有诏。县令五考。
方得改移。近者因循。
都不遵守。虽诸州县令
或得三考。两府畿内。
亦罕及二年。以此字人。
望其成化。转书案牍。
宁免奸欺。道路有迎送之劳。
乡里无苏息之望。自今以后。
刺史县令除授后。一例须满三十六个月。
方得替换。其责授迁擢。
即不在此限。其受替后。
量其在任课效。作三等闻奏。
其在第一等。委中书门下及吏曹优与处分。
第二等依资改转。第三等量加降黜。
其受替后。委刺史录事参军比验等第。
申观察使观察判官勘验。诣实申奏。
后因事考覈。有不如所奏。
观察判官史录事参军据人节级惩罚。观察使奏听进止。
刺史。委观察使判官具考课闻奏。
虽去任巳久。但因事发露。
合惩合奖。并准元敕处分。
其合拔擢贬黜者。则不拘此限。
长吏举荐县令录事参军。虽有近敕。
如涉请托。是启倖门。
其诸州府县令录事参军吏部所注之官。
虽与替。亦须具所替人罪犯及不胜任事状闻奏。
所举之人。须前任曾有殊考。
不然。课绩尤异。
分明有据者。方得论请。
此外中书门下。不得与进拟。
河东振武易定京西北等道。官吏料钱。
过闻寡薄。省司注拟。
罔不固辞承乏之由。其新收阙官料钱。
户部不用收管。便令本府少尹司录参军勾当
并旧给课料数额。添给见钱。
在官无少尹。即仰观察判官录事参军勾当
使司辄不敢妄有借贷支用。如违。
本州官量加贬责。长吏别议处分。
仍委所在盐铁度支院判官参访。中书门下
如违。院官准本州官例处分。
诸色入仕。近者转多。
内外官员。无不填塞。
盖因州府论请。多用虚衔。
军师论功。或未摭实。
自今巳后。无正官及无出身者。
并不在奏州府县官限。纵有出身。
亦须去避。稍近方得奏请。
军将非有殊功者。不在奏兼州县官限。
素非吏部注拟之处。即不在此限。
仍委中书门下准此处分。京畿之内。
荆南数州。或频岁辛勤。
或遭罹歉沴。须免租赋。
以慰疲人。京兆府今年夏青苗钱。
元和十五年巳后至会昌三年终巳前应有诸县欠日掌闲。并宜放免。
荆南管内应遭旱损农户。赦书下后。
新年随地税钱。宜并放免。
塞上置兵。本防戎虏。
苦寒之地。尤要抚绥。
如闻军中小有所须。旧例不无科率。
或有逋欠。必载簿书
给衣散粮之时。剋折略尽。
永言此弊。积有岁年。
爰因庆泽。须使蠲改。
自今巳后。边上兵士。
除本分差役外。辄不得妄有科配。
春冬给衣。及每月粮米。
并须当时分付。如依前剋折。
判官本将并重加贬责。长吏别议处分。
仍从前应有此色欠负。不问多少。
更不得科校徵索。所在盐铁度支院切加访察。
申中书门下。如违。
院官与判官同议贬责。榷酤之例。
诸道权宜。如闻所设科条。
过有严酷。一分抵罪。
连坐数家。或没入资财。
或身处极刑。里闾之内。
遂至无聊。岂有疲人。
堪此陷阱。宜令中书门下商量停罢。
续作条疏闻奏。州府拆寺。
瓦木堆积多时。风雨所侵。
朽蠹将尽。所在出卖。
虽有敕文。百姓畏惧严刑。
莫敢投状。检防护。
岂免劳人。自今巳后。
姓要买者。任二年续徵纳价钱。
州县辄不得暴有校科。私茶盐虽要止绝。
法或连坐。则害平人。
自今巳后。但科犯茶盐□要人罪。
其买籴盐。及经过食宿之处。
并不要勘问。差役不时。
妨农为甚。古者用人之力。
岁不过三日。盖为此也。
如闻所在修筑。动踰数月。
事非甚切。所妨即多。
自今巳后。所在州县如要修理者。
任和雇诸色人役使。仍须据时价给钱。
□方今就使农户。辄不得追扰。
遇忙时五月六月九月。事非切时屋宇城垒。
不在修筑限。如违。
官吏并节级贬责。仍令御史台及所在度支盐铁院检举。
申中书门下。如涉隐蔽。
御史及本院官并准前处分。君以人为国。
人以食为天。有国有家。
舍此无急。如闻州府之内。
皆有閒田。空长蒿莱。
无人垦辟。与其虚弃。
曷若济人。宜令所在长吏设法召募贫人。
课励耕种。所收苗子。
以备水旱及当处军粮。其初建置。
或镇小力微。不办营备。
任量常平义仓充粮食。种子及耕农具。
仍各任本道自详军便条疏处分讫申奏。每年所收营田苗子。
除给耕种人牛。量事填补所借常平义仓本物。
所冀野无荒田。灾有储备。
观察使刺史。起营田二年巳后。
据见谷为殿最。泉重货轻。
当今最甚。氓庶捐瘠。
莫不由斯。输纳租征。
须从利便。应天下百姓所出土货。
幸是官中每年收市之物。即所在州府具色目。
先下文贴指挥。令据官中收市价输纳。
不得一一徵纳见钱。切不得令所由妄纳耗剩。
如违。本判官录事参军重加贬责。
盐铁度支院官不加检举。亦准此处分。
诸道藩方。牙门将校
不独资以武略。亦在拔其干能。
近门下商量停罢。续作条疏闻奏。
近年随使人多。冗食要职。
倾夺占位。勋旧无依。
虑不均平。例有停解。
如闻或有自招收。或因其投募。
人材武艺。要籍辕门。
或因类能。擢处右职。
军中巳著劳绩。选众又合甄升。
一例勒停。实乖至当。
其应随使军将及骁勇官健等。有超轶辈流者。
并许待使到后。选验处分。
设法施禁。固在长人。
访奸去邪。尤系胥吏。
若纪纲不漏。上下相同。
虽损益悬殊。功利百倍。
度支户部盐铁三司吏人。皆主钱谷。
去留之际。切在类能。
若一槩节以年劳。众职从何条举。
必资奖诱。明示劝惩。
其中如有才用智识。昭然独见。
自期展效。建立事功。
或剔抉疵瑕。或纠正案牍。
发明巳往之咎。条理将来之规。
宜委本司便与奏论。特有选授。
仍与勾当。依前本司驱使。
如守职多年。无事可称。
但循默自容者。一例准旧年限勒赴选。
不得妄诉事故。留在本司。
其案牍中或有过犯。并不用追理。
贵许自新。以示宏贷。
磐石维城。本支祚庆。
亲贤之义。宠渥宜申。
文武庶官。中外执事
皆肃恭职任。祗奉郊禋。
俾洽推恩。同沾霈泽。
亚献福王绾终献抚王纮等各赐物百匹。夹侍正衣进圭捧圭各赐物五十匹。
亚献正衣各赐物四十匹。内外文武见任及致仕官。
三品以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加一阶。
合入三品及五品欠考未叙者。考足日听叙。
鲁圣儒风。虞宾前典。
必须展敬。允叶国章。
文宣王之后及二王三恪各与一子官。其祠庙委所司量加修饰孝惟资爱。
礼著事亲。属当布泽之辰。
用覃睦族之庆。太皇太后皇太后二等巳上亲。
皇三等巳上亲。委中书门下合择有才行者。
量与改官。无官者与出身。
皇五等巳上亲。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五品巳上加一阶。六品巳下及前资常选散官
选日优与处分。未有出身陪位者。
会昌五年正月三日赦文处分。应陪位皇五等巳上亲。
太皇太后皇太后三等巳上亲。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加一阶。诸亲四等五等并诸色人陪位官。
五品巳上加一阶。六品巳下及白身并赐勋两转。
前资及有出身。各减一选。
孝弟之道。王教所先。
哀庆之礼。人伦所重。
常参官及诸州府长官父母。见存未有官封者。
并量与五品致仕官及阶并邑号。如有官者。
量与进改。如官巳至五品巳上。
即与五品阶。父母亡殁。
未经追赠者。量与追赠官及邑号。
义深心膂。寄重藩垣
俾命追崇。延恩存殁。
用酬勋效。岂吝宠私。
中书门下节度使平章事。宜与一子正员八品官。
祖父母先亡殁。各与追赠。
巳经追赠者。更与改赠。
节度使各与一子正员九品官。东都留守度支盐铁观察处置都团练防禦经略招讨使及神策金吾六军将军大将军上将军统军威远镇国军等使皇城留守各与一子出身。
父母先亡殁。未经追赠者。
各与追赠。礼仪使京兆尹各与一子正员九品官。
昭宣典册。寅奉郊禋。
宜普恩光。以答公干
应郊庙升坛升殿行事官。普恩之外。
中书门下尚书省御史台。三品巳上特加一阶。
四品巳下各赐一阶。如合入三品者量减三考。
入五品者减两考。仍待考足日听叙。
其合选人与减一选。内行事官。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加一阶。
内侍省及内坊官。四品巳上各赐勋五转。
五品巳下各赐勋三转。应从驾上郊庙者。
普恩之外。三品巳上各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各加一阶。白身赐勋两转。
禁营兵仗。列卫爪牙。
言念勤劳。宜颁庆赉。
神策六军威远营左右金吾皇城将士。应缘大礼移仗宿卫御楼立仗等。
普恩之外。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各加一阶。仍准旧例。
赐物有差。其神策将士应在京畿诸县者亦各有赐物。
应缘大礼职掌行事官并修撰仪注及留守副留守守仓库卿等。普恩之外。
三品巳上赐爵一级。四品巳下各加一阶。
琛赆来朝。梯航入贡。
藩方陈奏。职业无亏。
或禁署策名。或官司效用。
俾同沾渥。各示加恩。
鸿胪礼宾院应在城内蕃客等各有赐物。诸道知上都进奏院官在城者各赐勋三转。
应缘大礼四方进表疏及贺正官。各赐勋三转。
翰林待诏供奉并诸色直见任及前资员外试官。三品巳上赐爵一级。
四品巳下各加一阶。无官者赐勋两转。
掌赞礼仪。祗奉郊庙。
理宜优奖。用洽恩华。
郊庙行事斋郎减二年劳。室长掌座礼生赞者减一年劳。
无劳可减者便放出身。崇文馆行事学生斋郎礼生
番考巳满。所司缘大礼却遣入行事。
各减一选。国子监学生陪位者赐勋一转。
中书门下专知仪制官各特加一阶。应缘祗奉供作官直司长上诸州行纲考典两县耆寿诸色番役当上在城并量留十二月番者。
各赐勋两转。飞龙闲厩宫苑典引掌扇内园掌总监栽接少府将作内作中尚武德军内外弓箭库等诸司使下白身。
及无品直司定额长上杂匠巧儿黄衣长上监门直长杂仗三卫七色引驾细行执扇角手弩手彍骑武士天文观生漏生典鼓典钟工人乐人主衣主膳主酪典食胡食手宰手幕士御士医士兽医门仆药僮御书手书手流外行署等。各赐勋两转。
立敬之本。在敦于耆老。
劝俗之道。莫先于节义。
天下百姓。九十巳上各赐绢三匹。
八十巳上各赐绢两匹。仍委长吏赍帛就家宣赐。
孝子顺孙。义夫节妇。
旌表门闾。终身勿事。
先巳旌表者。量加优恤。
岳渎孕灵。公侯列位。
助宣景化。利及含生。
宜委本州府长吏备礼致祭。皇王应期。
贤哲济代。式遵令德。
用达明诚。名山大川。
及自古圣帝明王忠臣烈士。各令所在以礼致祭
会昌元年后赦文及诸色条疏有不便于人者。委有司及外州府长吏条疏闻奏。
亡命山泽。挟藏军器
百日不首。复罪如初。
赦书有所不该者。所司具条疏闻奏。
敢以赦前事相告言者。以其罪罪之。
赦书日行五百里。布告天下。
咸使闻知。主者施行。